500万亿市场里,散户为何总被收割?
金融业总资产突破500万亿的消息刷屏时,我正在外滩某家咖啡馆翻看账户。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手机屏幕上,那串天文数字显得格外刺眼。这让我想起上周遇到的老张——一位在营业部大厅蹲了二十年的老股民,他盯着K线图的眼神就像在看天书。
金融业总资产突破500万亿的消息刷屏时,我正在外滩某家咖啡馆翻看账户。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手机屏幕上,那串天文数字显得格外刺眼。这让我想起上周遇到的老张——一位在营业部大厅蹲了二十年的老股民,他盯着K线图的眼神就像在看天书。
看着手机里推送的"A股牛市一周年"捷报,我的手指在涨幅1756%的科创板个股上停留许久。这组光鲜的数字背后,藏着多少散户"望股兴叹"的故事?当市场沉浸在指数狂欢时,我习惯性地点开那个陪伴我十年的量化分析界面——那里呈现的,永远是另一番景象。
你可能听说过股市里的 “动量效应”,简单来说就是强者恒强的惯性效应:最近涨得好的股票,接下来一段时间大概率还能接着涨。这个规律在很多国家的股市里都广泛存在,但A股好像是个例外,比较难靠追涨杀跌的动量策略赚到钱。
9月23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2585.07万元,占总成交额13.41%,游资资金净流入228.5万元,占总成交额1.19%,散户资金净流入2356.56万元,占总成交额12.23%。
截至2025年9月23日收盘,ST广网报收于4.65元,下跌3.73%,换手率2.15%,成交量15.26万手,成交额7078.47万元。
最近反复给大家提醒市场会向下调整,尤其昨天指数缩量反弹构筑下跌中继的概率非常大,但没想到会以这种惨烈的方式调整。不过对我来说,越是急跌越高兴,越是往里冲,而这种想法人肯定不在少数,不然早盘也不会出现放量大跌呀,但即便抄底的人很大,但依旧难以抵挡汹涌的抛压。
9点56分ST广网触及跌停板。目前价格4.59,下跌4.97%。其所属行业电视广播目前下跌。领涨股为贵广网络。该股为数字乡村,5G,广电概念热股。
最近的市场像极了上海梅雨季的天气,阴晴不定。打开手机,满屏都是专家们南辕北辙的观点:有人高喊"牛市起点",有人预警"史诗级调整"。就在上周,我看到某知名分析师上午刚发表"科技股黄金坑"的论断,下午就删帖改口称"消费板块价值凸显"。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,而普通
看着今天亚太股市的集体上涨,特别是半导体板块的亮眼表现,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的自己。那时我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,每天盯着新闻头条追涨杀跌。韩国KOSPI指数创下历史新高,三星电子股价大涨4%,日经225指数涨幅超过1%…这些消息确实令人振奋。
股市投资犹如农民种地 ,资金就是种子。只有把种子播撒在肥沃的土壤里,才会有丰硕的成果。然而,很多股民把种子播在贫瘠的土地上甚至岩石上,却一心梦想着巨大的收获。农民都是春天播种,秋天收获,很多股民却是今天播种,期盼明天收获。
债券市场再次出现了大幅波动。中证全债指数单日下跌1.11%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回升至1.8%。在这场全球性的利率动荡中,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.98%,创下自1998年以来的新高;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.2%,刷新了多年记录。
9月22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1622.91万元,占总成交额6.24%,游资资金净流出1341.34万元,占总成交额5.16%,散户资金净流入2964.25万元,占总成交额11.4%。
上周五,某光伏龙头因为“欧洲光伏反倾销调查”的热点事件,单日暴跌8%,不少散户因为没提前关注这个消息,硬生生吃了个跌停。而另一部分提前布局储能板块的投资者,却因为“全球储能大会”的召开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在A股市场里,不少散户觉得难跟上主力节奏,其实通过观察股价常见的8种调整形态,能更直观地捕捉资金动作。这些形态涵盖调整特征、操作关键和风险提示,哪怕是新手也能逐步理解,帮你减少盲目跟风,更理性地应对行情波动。
来源【交易信息汇总】:9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449.87万元,散户资金净流入4054.56万元,呈现主力离场、散户接盘态势。来源【机构调研要点】:公司2025年上半年自营收入同比增长668.35%,成为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,未来将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和强化投研
最近港股市场出现一个有趣现象:指数明明在跌,资金却疯狂涌入互联网ETF。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,前辈说过的一句话:"市场就像个精明的魔术师,最精彩的戏法往往藏在众目睽睽之下。"如今再看这波"越跌越买"的操作,不得不感叹——真正的市场逻辑,永远比表面行
“您最近的风险评估结果是谨慎型,按规定不能购买中风险产品。”证券公司客户经理对前来开户的王先生这样说。根据2017年7月1日实施的《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管理办法》,A股股票被划入“中风险”等级产品,只有风险测评分数在37分以上的投资者才能直接购买。
在A股炒股,不少散户都有个“抄底惯性”——只要看到股价跌了,尤其是跌了10%以上,就觉得“跌透了、捡便宜的时候到了”,急着加仓买入。可往往一买就被套,最后看着股价继续跌,才后知后觉:自己以为的“低价”,其实是主力故意放的“诱饵”。
最近金融圈里关于人工智能投资风险的讨论越来越多了。证券时报和经济日报这些主流财经媒体相继发文,都在提醒投资者要警惕AI领域的泡沫风险。说实话,这种信号确实值得我们普通股民重视。就像去年大家都在说的"反内卷",其实道理很简单:当一个新赛道看起来前景无限好的时候,
2025年9月,市场炒作上海建工子公司金矿储量增加,实际上这只是2020年的旧闻。但叠加网络上股民“一人一手助爷叔解套”的声音,上海建工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,9月18日报收3.88元,创近10年新高。